转基因种植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分享到:
点击量: 190499

  导读:虽然转基因一直饱受诟病,但是,中国进口玉米约8成为转基因玉米,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受政策保护的国产天然大豆面临着没人购买的尴尬境地。据悉,全球81%的大豆和棉花全部是转基因的,而转基因玉米已经超过1/3,转基因油菜接近1/3。转基因技术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了解,我国在2006年—2010年,每年进口玉米量在35万—80万吨之间,但从2010年开始,玉米进口量突飞猛进,在2012/2013年度已达521万吨。业内人士预计,我国今年的进口量可能达到720万吨的进口配额限制。卓创资讯玉米分析师估计,其中约八成为转基因玉米。进口玉米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玉米,95%是转基因玉米。

  据悉,在过去5年,受国家临储大豆保护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大豆保护价连年上涨。2008年国标三等大豆*低收购价格为1.85元/斤,2009年为1.87元/斤,2010年为1.93元/斤,2011年为2.0元/斤,2012年则提升至2.3元/斤,涨幅达15%。

  不断升高的*低价收购政策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户的利益,但由此对产业的影响却越来越严重。此前,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曾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目前,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80%,国产天然大豆面临着没人购买的尴尬境地,处于亏损境地的黑龙江榨油厂已有9成停工停产。

  全球超八成大豆和棉花是转基因

  所谓转基因育种,*直观地说,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把一些有用的基因加到动植物中去,使它的品种产生优良性状。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大昉说,转基因育种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中期就实现了产业化,成为农业科技**的先锋。据统计,从1996年至2012年的17年间,全球种植以抗病虫、抗除草剂性状为主的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长了近100倍,增产总值达982亿美元,相当于节约了16.3亿亩耕地;改善了1500万农户、近5000万贫困农民的生计;减少了4.73亿公斤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说,一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农业科学技术有这种发展势头,转基因技术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目前,全球四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大豆和棉花是81%,也就是说,世界上81%的大豆和棉花全部是转基因的,而转基因玉米已经超过1/3,转基因油菜接近1/3。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发有重大国际影响

  黄大昉表示,在转基因生物育种上,我国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而世界上有这个研发体系的国家是不多的。其中一些标志性成果可举例说明如下:

  一是转基因的抗虫棉,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研究出的成果,现在国内棉花种植已经基本转基因化了。不仅对我国棉花产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带动了其他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国产抗虫棉技术现已走出**,向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转让。此外,在转基因**棉研发上,我们已经走到了国外的前面,就是纤维的细度、韧性、产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二是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抗虫水稻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生物育种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果将来在我国能够推广应用的话,它带来的生产、生态等等效益是不可低估的。

  三是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研究,这种玉米主要是能使磷的吸收率大大提高,能使环境中的磷污染降低40%,提高饲料的营养利用率30%以上,对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对动物饲养粪便引起的水域污染有重大意义。而我们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可以说是蓄势待发,完全可以和跨国公司抗虫玉米相媲美。

  转基因种植是大势所趋?

  今年5月底传出的美国孟山都公司试验“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抗除草剂小麦事件引起很多国家的恐慌,当原因还未查明时,该公司对外表示,将重启已停止多年的转基因小麦田试验。据悉,目前,全世界已成功研发600多种转基因种子,大多数诞生在美国的实验室,但美国投入商业使用的转基因作物只有8种,即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甜菜、苜蓿、木瓜、南瓜。也就是说,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美国官方并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小麦。

  中国力推转基因似乎也是“大势所趋”。日前,科技部也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先后5次召开会议,对转基因等5个重大专项2014年度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对此,马文峰认为,国家对转基因的大力支持是应该的,农业要发展,生物技术是*关键的核心,没有转基因的研究,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但是国家对转基因产品还是比较谨慎的,如果经过验证没有问题的话,相关产品应该得到推广。”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组织的报告,2012年全世界有28个国家的1730万户农民种植了1.7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即25.5亿亩。还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