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器知识大全

分享到:
点击量: 206665

输液器概述

  输液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为输液器,另一种为微量注射器。输液器主要为病人输液所设计的,它能按照需要准确地给出液体;微量注射器主要用在单位时间内出量较少或单位时间内有较高**度时选用,*适合用手工难以操作的**,微量滴注。目前它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监护中,例如静脉输液,动脉输液,、腹膜透析、造影剂,麻醉剂注入。

  

输液器的工作原理

  一般输液器可有液体推进装置、数字显示、控制部分及报警部分组成。推动装置又可分为蠕动式、滚动式、活塞式和螺杆针筒式。目前输液用的大多采用蠕动式,它是一排压脚先后有次序的地挤压和放松皮条,从而达到推进液体的作用,这种方式中的压脚的压放就象蠕动方式一样,加快蠕动频率就可以增加液体流速。微量注射器采用螺杆把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在螺杆一侧有一个随一同运动的直线光栅,它能**的测量出流量,**度可达 0.1ml/h ,推动装置的动力一般采用空心杯电机,这种电机有较小的转动惯量便于控制,电机电压采用直流脉冲,并在电机轴上有一个光栅用来控制电机的转旋。

  由于液体是直接输入患者的静脉内,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病人的**,所以必须有报警系统,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停止输液,并发出灯光报警和鸣叫报警,是医务人员及时处理。报警可以有压力报警用于输液管是否阻塞,可以有液体报警用于知识液体是否用完及输液管内气泡报警。所有各功能的工作状态都有微处理器来执行的。

  

输液器的使用与保养

  蠕动式输液器要注意输液器和输液皮条应匹配,根据需要调整进量速度,即可启动开始工作。微量注射器针筒应选用规定型号,如果替代的针筒会引起单位时间注入液体的误差,同样须调整进量速度。使用时特别注意不要把液体滴落在仪器上,如发生应及时擦干,防止液体进入机内引起机器故障。还要根据说明书对输液器进行各项指标的测量,*主要的是精度检测。

  

一次性输液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临床上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而且方便实惠。但实际使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输液管上方进入空气

  输液中,如果插入输液瓶瓶塞后的输液管针头与通气管针头斜面相对,距离比较靠近,且通气针头位置稍低于输液管针头位置时,输液管内的液体流速所产生的吸力就会将通气针头产生的气泡吸入输液管内。另外,插入输液瓶瓶塞后的针头因瓶塞面较薄,稳定性不强,输液中若输液管受患者躯体挪动等外力影响时,与之相连的输液管针头也会发生相应方向、位置上的移动。随后,输液管进气与否也因移动后的输液管针头与通气针头是否处于进气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如果两针头处于可进气位置,就可发生空气自输液管针头处进入输液管内。

  处理:

  (1)防止空气自输液管上方进入,可在输液管或更换液体往瓶塞里插入针头时,避免两针头斜面相对,且保持一定距离;

  (2)输液时,若发现输液管上方进气,应立即旋转两针头之一,调转针头斜面方向,使针头斜面方向向背,可立即防止空气继续进入。

  2、液体从空气管中外漏

  为防止液体外流,通常做法是将输液管瓶瓶塞上的通气针头拔下或用手捏住或钳子夹住通气管片刻,待输进一定量的液体后再将通气针头插入或开放通气管。这样做既耽误时间又造成浪费。

  处理:

  (1)为防止液体外漏可在往输液瓶内加入药液时,注意抽出的空气量大于或等于加入的药液量;

  (2)在已漏液体的情况下,可将输液管针头拔下后,倒转输液瓶,使瓶内空气自通气针头外逸。待瓶内外空气压力趋于平衡后,再将输液管针头插入,外漏现象即可停止。

  3、静脉血回流

  临床输液有时更换未加药的液体后,因输液瓶内负压较大,造成较多血液回流,易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压力。处理:可在每次更换液体时,注意先将通气针头插入输液瓶瓶塞,待输液瓶内的负压变成正压后,再插入输液管针头,就会避免血液回流输液管内的现象。

  4、液体滴入停止并伴有血液回流

  有时输液输到中途,液体输入停止,血液不断回流到头皮针硅胶管内。用手加压后,可将血液挤进血管,松手后,血液又继续回流。处理上可再取一通畅针头插入输液瓶瓶塞,即可恢复输液的正常状态。

  

输液器的识别

  假冒伪劣输液器的主要特征有:

  1、 滴斗上无企业标识或滴斗上标识与包装上的标识不一致,滴斗太软,滴斗外体积明显不足10立方厘米;输液器软管长度(滴斗下段到输液器终端)明显不够1.25米;流量调节器的总长度不足3.5厘米;

  2、 无空气过滤器或药液过滤器;静脉输液针刺入一塑料软管,并以该软管作为保护套;

  3、 输液器外观查看有气泡、杂质、扁憋等不可接受的质量缺陷;单包装上的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不清、单包装袋封口处破损;输液器包装上未注明所带静脉输液针规格或注明的规格与实际不符;输液器包装上无正确的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4、 输液器单包装与中包装品名、标识不一致,或包装标称产品与实际产品不一致;

  5、 无合法产品准入和生产许可证件或超准入和生产许可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