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仪概念及基本原理

分享到:
点击量: 177316 来源: 珠海德盟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仪概念及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定义及特点       
色谱法*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 300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mL/min        高效-理论板数可达10000以上,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为0.01ng,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1.1.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及分类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A .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µ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B .液液色谱法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 ———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C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D .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短链反相色谱柱柱(即C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
E  . 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