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除“毒大米”恐慌,须公开土地污染真相

分享到:
点击量: 193171

  自5月16日广州查出米及米制品镉超标44.4%以来,公众“千呼万唤”,期盼公布镉超标米的危害、品牌等信息,相关监管部门面对汹涌的民意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初的“暂不便公布具体名单”,到公布4家镉超标大米的餐饮单位,到公布8批次生产厂家品牌标志,再到*新公布的31批次镉超标大米名单,大米镉超标的企业名单终于像挤牙膏般,不断地向外挤出,公之于众。

  食品质量问题,关系每一个老百姓饭桌上的**。一旦出现食品**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准确、主动地公布有问题的食品批次、品牌及生产商家等信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避免市场陷入混乱。反之,信息披露越遮掩、越被动,越容易加重社会的恐慌心理,引发民众对公权力部门的质疑。

  “毒大米”事件中,监管部门公布企业名单之后,舆论逐渐回归理性,公众的恐慌情绪有所缓解。但在彻底消除“毒大米”恐慌方面,公布镉超标的企业名单显然还远远不够。与以往相比,此次的“毒大米”事件并非是普通的食品**事件,也并非归责的板子打在生产方或监管方身上,就能杜绝“毒大米”再次出现。“毒大米”事件的特殊性在于,镉超标或直接关系到土地污染。

  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镉超标的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生产厂家、品牌标识中,其中6批次来自湖南;5月21日广东省工商局公布的20家不合格企业名单中,13批次产自湖南,广东主要的大米供应地之一湖南再次成为“重灾区”。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尹丽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米镉超标的原因,和产地重金属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到 “矿毒”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000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在重金属污染的现实背景下,曾经的“鱼米之乡”正逐渐淡去光环,陷入“毒米之乡”的阴影。

  事实上,土地重金属污染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也非湖南一省所面临的农业发展困境。近年来,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轴的发展思路下,不少地方直接用污水灌溉农田,更有工业企业把矿渣废弃物倒入农田,土地遭遇重金属污染危机。有环保专家估算,重金属至少污染中国10%的耕地,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已被突破,粮食**危机或已经出现。

  在公众能直观感受的空气污染逐渐被重视的当下,“毒大米”事件将容易被忽略的土地污染再次带入公众视野。与空气污染相比,土地重金属污染虽处于关注暗角,但其危害却*终可能被接带上姓的餐桌,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

  公开镉超标的企业名单、危害等信息之外,相关部门更应该公开土地重金属污染的真相,重视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早在2006年,环保部就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于2010年完成调查。但遗憾的是,污染数据却被相关部门已“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民以食为天,在土地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毒大米”事件中,信息公开是必须跨出的**步。如若信息公开只停留在镉超标企业名单、危害等阶段,土地污染的真相不能突破“国家秘密”的壁垒,土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彻底消除“毒大米”对给老百姓的健康威胁和心理恐慌也就只能成为奢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