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36 蚊子细胞是研究虫媒病毒不可或缺的细胞模型,源自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1968 年,由 Yunker 等从泰国曼谷的白纹伊蚊幼虫中分离获得,经过多代培养与筛选,逐步形成稳定的细胞系。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多种致病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C6/36 细胞继承了白纹伊蚊对多种虫媒病毒的易感性,成为病毒学研究的关键工具。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C6/36 细胞通常呈现出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培养过程中既可贴壁生长,也能在特定条件下悬浮生长,这种灵活的生长方式为不同实验需求提供了便利。细胞生长较为迅速,在适宜条件下,2 - 3 天即可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同时,该细胞系对温度较为敏感,*适生长温度为 28℃,显著低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温度,这一特性与其来源生物的变温特性相关。
在培养条件方面,C6/36 细胞常用添加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进行培养。由于其对温度敏感,需将细胞置于 28℃恒温培养箱中,无需二氧化碳培养环境。传代时,当细胞汇合度达到 80% - 90%,一般按照 1:3 - 1:5 的比例进行传代。相较于哺乳动物细胞,C6/36 细胞对血清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在低血清甚至无血清培养基中也能维持一定的生长状态,但生长速度会有所减缓。此外,培养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污染,虽然其对常见的细菌、真菌污染有一定耐受性,但支原体污染仍会对细胞生长和实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在科研应用领域,C6/36 细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病毒学研究中,它是分离、培养和鉴定虫媒病毒的优选细胞系,科研人员可利用该细胞研究病毒的感染过程、复制机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筛选抗病毒药物和评估疫苗效果;在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C6/36 细胞可用于探究昆虫细胞特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如昆虫免疫反应机制、细胞代谢特点等;同时,由于其对多种毒素和环境污染物敏感,还可作为生物指示剂,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评估生态环境**性 。
-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为注册会员自行发布,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存在争议,平台将会监督协助处理,欢迎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