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42J 细胞是一种源自大鼠胰腺外分泌部的永生化细胞系,由大鼠胰腺腺癌诱导建立,具有胰腺腺泡细胞的特征。该细胞系于 1977 年由 Andrews 等人通过化学致癌物(如 N - 亚硝基甲脲)诱导大鼠胰腺肿瘤后分离获得,是研究胰腺外分泌功能、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常用模型。其名称中的 “AR” 可能代表研究者或实验室缩写,“42J” 为特定克隆编号。
-
形态与生长特性
-
形态:贴壁生长,呈多边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汇合时可形成铺路石样单层,具有典型的腺泡细胞特征(如胞质丰富、嗜碱性颗粒)。
-
增殖能力:永生性细胞系,可在体外稳定传代,但增殖速度较正常原代细胞稍慢,需定期传代以维持活性(传代周期通常为 3~5 天,密度达 80%~90% 时传代)。
-
功能特性
-
外分泌功能模拟:虽为癌细胞系,但保留部分正常胰腺腺泡细胞的功能,如可合成和分泌消化酶(如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等),但分泌能力低于原���腺泡细胞。
-
激素响应性:对促胰液素(Secretin)、胆囊收缩素(CCK)等胃肠激素敏感,可通过相应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如 cAMP、Ca²⁺信号),调控酶分泌和细胞增殖。
-
病理模型特性:在炎症因子(如 IL-1β、TNF-α)或化学刺激(如雨蛙素)作用下,可诱导类似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如细胞水肿、炎症因子释放、腺泡细胞凋亡或坏死),因此常用于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
-
培养条件
-
培养基:常用含 10% 胎牛血清(FBS)的 Ham's F-12 培养基,或 DMEM/F12 混合培养基,添加 1% 青霉素 - 链霉素双抗。
-
环境:37℃、5% CO₂恒温培养箱,湿度 95% 以上,维持弱碱性 pH(7.2~7.4)。
-
传代方法:胰酶 - EDTA 消化法(0.25% 胰酶),消化时间约 2~3 分钟,镜下观察细胞变圆后终止消化,离心收集细胞并重悬接种。
-
冻存与复苏
-
冻存液:含 10% DMSO、20% FBS 的培养基,细胞密度调整为 1×10⁶~5×10⁶ cells/mL,程序降温后液氮保存。
-
复苏要点:快速解冻(37℃水浴 1 分钟),轻柔离心去除冻存液,避免 DMSO 损伤细胞,接种后 24 小时更换新鲜培养基以去除死细胞。
-
胰腺外分泌功能研究
-
分析消化酶(如淀粉酶)的合成、储存和分泌机制,探究激素(如 CCK)对腺泡细胞的调控通路。
-
研究胰腺腺泡细胞极性、细胞间连接(如紧密连接、间隙连接)的分子基础。
-
胰腺炎机制研究
-
模拟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过程,分析炎症因子、氧化应激、钙稳态失衡等因素对腺泡细胞的损伤机制。
-
筛选**药物或抗氧化剂,评估其对腺泡细胞凋亡、坏死的保护作用(如通过检测 LDH 释放、caspase 活性等指标)。
-
胰腺癌相关研究
-
虽非典型胰腺癌细胞系(更接近正常腺泡细胞恶变早期阶段),但可用于研究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早期转化事件,或与其他胰腺癌细胞系(如 Panc-1、BxPC-3)对比分析。
-
探索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对胰腺外分泌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耐药机制。
-
信号通路与分子机制研究
-
常用于研究 Ca²⁺信号、MAPK 通路(如 ERK、JNK)、NF-κB 炎症通路在胰腺细胞中的功能,以及转录因子(如 NFAT、AP-1)的调控作用。
-
功能局限性:作为永生化细胞系,其外分泌功能(如酶分泌量)及病理反应(如胰腺炎模型的严重程度)与原代腺泡细胞或体内模型存在差异,需结合动物实验验证。
-
批次差异:不同实验室保存的 AR42J 细胞可能因传代次数或培养条件不同,导致功能特性(如激素响应性)不一致,建议使用低代次细胞(<20 代)并定期验证。
-
污染风险:需警惕支原体污染(约 15% 的细胞系存在污染),建议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如 PCR 法),并使用支原体清除剂(如 Mynox)处理。
AR42J 细胞因其兼具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功能特征和体外可操作性,成为胰腺基础研究中重要的工具细胞,尤其在胰腺炎和腺泡细胞生物学领域应用广泛。研究者可结合原代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及临床样本,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转化价值。
-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为注册会员自行发布,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存在争议,平台将会监督协助处理,欢迎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