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民用飞机试飞用基准空速管规范发布

民用飞机试飞用基准空速管规范发布

新闻关键词:基准空速管、飞行试验

2020年8月民用飞机试飞用基准空速管规范发布新闻稿  关键词: 基准空速管 攻角传感器 侧滑角传感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飞机在试飞阶段校准或标定总压、静压、攻角、侧滑角等参数位置误差的基准空速管的要求、质量保证规定、交货准备及说明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运输类飞机、通用类飞机、特种飞机试飞用基准空速管的研制、生产、检验、鉴定及交付,其他飞机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8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B 5870- 1985航空辅 机产品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RTCA/D0- 160G机载 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Envi ronmental Condi 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irborne Equipment)
3 要求
3.1 总则
民用飞机试飞用基准空速管(以下简称基准空速管)应符合本标准和专用规范规定的要求。本标准
的要求与专用规范要求不一致时,应以专用规范为准。
3.2 外形尺寸
基准空速管外形尺寸应符合专用规范或基准空速管外形图的要求。
3.3重量
基准空速管重量应符合专用规范的要求。
除非另有规定,基准空速管重量应不大于3kg (不包括电缆、电连接器和附件)。
3.4 外观质量
基准空速管外观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基准空速管表面不应有龟裂、 变形、锈蚀、镀涂层起泡、漆皮脱落、非金属件膨胀等缺陷:
b)基准空速 管表面不应有紧固件松动、导线和热缩管外皮破损、胶裂、标识不清晰等缺陷:
c)基准 空速管表面允许出现由于加热器通电后形成的氧化层、材料颜色改变及镀层颜色改变:
d)基准空速管 总压唇口和锥面应保持完整、锐边、无毛刺、无损伤:
e)基准空速 管的排水孔和静压孔应保持完整、锐边、无毛刺,孔内不应有残留金属屑、毛刺、翻边或其他异物:
f)基准空速管的总、 静压气动感受型面(从总压口至*后一排静压孔后25 mm范围内)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Ral. 6,型面上不应出现划伤、压坑、加工造成的接缝和凸起,允许有加工形成的纹路:
g)基准空速管攻角、 侧滑角风标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Ra1. 6,风标表面上不应出现划伤、压坑和凸起等缺陷:
h)沉头螺钉 上端面不应高于所在部位的沉孔,下沉不应超过0. 5mm。目测螺钉外圆与安装孔应同心,螺钉锥面与沉孔应贴合紧密,螺钉表面不允许有过度紧固造成的毛刺缺陷。
3.5 标志和代号
基准空速管的成品应按相应的规定刻印标志和代号,标识内容应清晰。除非另有规定,内容应包含下列要求:
a)基准空速管的总压气路接口 部位应有“Pt”气压信号标识,静压气路接口部位应有“Ps”气压信号标识:
b)基准空速管加温电路应采用不同颜色导线区分或在导线上进行标识区分,对于交流供电的基准空速管,线路端标识为“L”、接地端标识为“N",对于直流供电的基准空速管,正极标识为“L+”、负极标识为“L-";
c)基准空速管信号电缆应采用不同颜色导线区分信号,电连接器外壳上应标明电连接器型号:
d)基准空速 管应在成品上易观察的位置刻印标志和代号,如型号、序号、供方代码、供方商标、物品码、二维码等:
e) 必要时,在基准空速管的管体上适当位置标明安装方向:
f)必要时, 标记基准空速管的重量、生产日期、额定电压和功耗、经过批准的适航标准代号等信息。
3.6材料
基准空速管所有零件宜选用防霉性能好、导电性能好、机械性能优、耐高温、耐腐蚀、无磁性、非黑色金属的材料,必要时可采取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来提高防护性能。
基准空速管的防/除冰关键部位应选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导热系数不应低于14. 4W/m-K(常温20C条件下)。
基准空速管关键结构承力部位不应选用脆性材料。
基准空速管所有零件的材料选用应避免相互接触的零件之间产生电解腐蚀,必要时采取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避免电解腐蚀。基准空速管所有零件的材料选用应避免释放腐蚀性气体。
3.7设计 与结构
3.7.1组成 与结构
基准空速管整体呈直杆形,各组成部分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某型基准空速管外形示意图见图1。一般基准空速管直杆前端设置总静压受感器组件;中间位置设置攻角传感器组件和侧滑角传感器组件;后端位置设置接口组件。总静压受感器组件位于基准空速管前端,可感受总压和静压信号。攻角传感器组件和侧滑角传感器组件位于基准空速管中间位置,攻角传感器组件在前,侧滑角传感器组件在后,两个组件之间应间隔足够的距离避免风标转动时相互干涉。攻角、侧滑角传感器宜选用膜式电位计,攻角、侧滑角各输出两路独立的角度信号,攻角/側滑角电位计可采用两个单联电位计或个双联电位计来实现双余度输出。基准空速管攻角/侧滑角风标机构可设计为单侧风标带动双联电位计结构,也可设计为双侧风标带动两个单联电位计结构。
接口组件位于基准空速管后端,用于基准空速管与飞机连接。基准空速管安装部位设计为圆柱形,并设计**的尺寸公差,减小基准空速管的安装误差。基准空速管总压和静压信号通过气路接管嘴输出。攻角和侧滑角信号通过电缆输出,电缆尾部设计电连接器。
3.7.2气动设计
基准空速管具有总压、静压、攻角和侧滑角的感受功能,其应根据功能和性能要求设计合理的气动感受型面和机构。基准空速管总压和静压的气动感受型面通常为旋成体外形,管体前端设计总压口,侧面设计静压感受孔。总压口和静压孔设计应保证总压和静压感受具有较大的攻角和侧滑角不敏感范围。
基准空速管攻角、侧滑角传感器组件都采用风标机构设计,通过气流夹持风标旋转来感受角度。风标与壳体间应设计合适的距离,气动型面设计应合理,降低壳体对攻角、侧滑角测量的气动影响。
基准空速管应安装在机上对总压,静压、攻角和侧滑角较为敏感且气流平稳的位置,避免飞机机身的气动影响。一般基准空速管宜安装在机头前方或机翼前方,并使用延伸杆远离机头或机翼。
3.7.3防/除冰
基准空速管总静压受感器组件应设计防/除冰加温电路,应通过合理的功率设计和分配、选用良好的导热材料、合理的结构设计等方法保证其防/除冰能力。在结冰气象环境下,总静压加热器应能保证压力孔口和压力腔体不发生冰堵,且不应形成影响压力测量的外部积冰。基准空速管攻角传感器组件和侧滑角传感器组件应考虑结冰影响,其旋转机构应内置于壳体内部。在结冰气象环境下,风标机构应能正常工作,基准空速管应能正常感受和输出攻角、侧滑角信号。
3.7.4 防水防尘
基准空速管的总压腔内应设计隔板或沉降室,或两者兼有,以减少液体或固体颗粒进入总压口。基准空速管总压腔内应至少设置- - 处排水孔,用于排出进入总压腔内的液体,如水或融化的冰。基准空速管结构应考虑固体颗粒进入压力感受腔体后对压力感受的影响,如冰、沙或尘等。
3.7.5结构强度
基准空速管的结构设计应保证在使用中不会松动和断裂,应能够承受运输、储藏、安装和使用过程产生的拉力、晃动、振动、冲击、加速度和其他状况。
3.7.6 加热器电路密封
基准空速管的加热器电路部分应进行密封,将加热器与空气隔离,避免探头加温功能受到影响。密封部位应能够承受基准空速管自身加温产生的高温。
3.7.7 热变形
加热器长时间工作后,基准空速管的主体或支撑杆应无明显变形,符合性能要求。
3.7.8 压力管路
基准空速管的各气路应保证压力动态响应特性,降低压力延迟。
除非另有规定,基准空速管压力管路内径宜不小于φ 4 mm。

................................................................................................................................................................................................


瑞士SIMTEC AG公司的空速管、攻角传感器和侧滑角传感器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相关产品:

            

高度空速传感器模块-数字空速计     PSS-8M OEM大气数据计算机和大气总温传感器
                


L型空速管|PSS-8空速管    HPS-1 DET加热型空速管    FTB-1空速管|迎角传感器|侧滑角传感器  
          

                   ADP5.5空速管|攻角传感器|侧滑角传感器   加热型HPS-1空速管     直柄型不加热PSS-8空速管

空速管|攻角传感器|侧滑角传感器|大气数据计算机技术资料下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