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重点

分享到:
点击量: 206046 来源: 深圳市晶光华电子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部电子司关于“十二五”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重点集中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一起、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信息技术应用行业。
1计算机
加快计算机前沿技术**,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增强计算机产品自主研发、工业设计和主板制造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3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延伸。加强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彩**络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闪存以及智能娱乐教育等产品。大力支持高**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究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积极开展工业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平台和**性、可靠性技术等研究,提升我国工控产品及系统竞争力,在过程控制、**生产、节能降耗、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工控产品及系统的应用。加快**可靠计算机研发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可信计算、数据**等信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突破物联网感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无线射频识别(RFID)、编码识别设备、传感及处理控制节点等重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网络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2、通信设备
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研究LTE/LTE-Advanced在应用过程中无线及网络组织的关键技术、网络演进、多技术协调等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新型绿色基站、无线网络组网、无线网络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进TD-SCDMA /LTE/LTE-Advanced数字城市、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产品和业务应用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终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IP承载网、接入感知与控制、移动互联网平台与资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6/v4双栈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配套产业体系。
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重点支持N×100G比特/秒波分多路复用(WDM高速光传输设备,N×T比特/交叉容量的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OTN/PTN)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支持智能控制平面的光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10G无源光网络(PON局侧设备和光网络单元、PON互通性测试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长选择性光交换等**模块,高速激光芯片、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芯片的研发。
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和数字对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动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技术的产业链成熟和更广泛应用。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相关技术产品在资源动态分配、管理和调度,协同干扰降噪,负载均衡,自适应和自组网,网络**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基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3、数字视听
加快推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型背光技术3D技术、激光技术、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加快发展3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整机龙头企业向面板、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彩电产业配套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器件、一体化模组、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平板电视全产业链竞争力。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互联网关、多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普及,支持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内外应用。支持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发展,鼓励发展高密度激光视盘机、数字音响系统、数字电影设备,推动视听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经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栏1: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
产品**。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产品**、技术**和模式**;支持**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关键设备及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型数字电视产品和3D电视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研究,建设多业务平台;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模式**。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加强设计、制造、服务融合互动,围绕核心价值环节促进产业链整合;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契机,开拓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品牌建设。支持数字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国产设备及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可控的市场渠道;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
 
4、集成电路
以重点整机和重大信息化应用为牵引,加强技术**、模式**和制度**,着力发展设计业,壮大芯片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围绕移动互联网、信息家电、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突破CPU/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存储器等**通用芯片,重点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RFID芯片、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量大面广产品,以及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持续支持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和8英寸/6英寸特色工艺制造线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加快45纳米及以下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标准工艺、特色工艺模块开发和IP核的开发。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推进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进程,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推进8英寸集成电路设备的产业化进程,支持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设备、材料、工具、仪器的研发,形成成套工艺,推动国产装备在生产线上规模应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建立试验平台,加快产业化。
5、关键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新型片式元件,积极支持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连接器、微电机、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元件;加快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镍氢电池,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推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物联网、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性能高可靠传感器、电力电子功率元件、超薄锂离子电池、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发光二极管(LED)用印制板及现代光学所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等关键核心器件。在着眼于当前成熟技术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性技术方向,优先支持**性、共性技术研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奠定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6、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外延用原料、高性能陶瓷基板;**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用关键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光电子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屏(LCD)用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晶等相关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纯电子气体和试剂;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导电玻璃基板、封装材料、高精度掩模板等;PDP用玻璃基板及电极浆料、湿化学品、玻璃粉、荧光粉等配套材料;电子纸用微胶囊、油墨、介电材料;发展大尺寸锗系材料、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碳化硅(SiC)红外材料,满足制造**光电子产品需求。电子元器件用覆铜板、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小型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电子浆料、LTCC多层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重点突破**配套应用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电子材料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7、新型显示器件
    液晶显示器件方面,重点提升薄膜晶体管(TFT)性能,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液晶面板的透过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离子显示器件方面,围绕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PDP产品性能。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方面,推进中小尺寸OLED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电子纸方面,推动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积极研发触摸屏、三维显示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激光显示等特色显示技术。推动OLED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形成整机需求为牵引、面板产业为龙头、材料及设备仪器为基础、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达到******,**支撑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
     
8、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电子专用设备方面,重点发展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生长、切割、磨片、抛光设备,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积极推动多晶硅、单晶硅生长、切割设备,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电子仪器方面,着重研发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高性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及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器,物联网测试仪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高性能通用电子测试仪器,时间、频率测试仪器以及医疗、环保、农业、矿山等电子应用仪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9发光二极管(LED
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高亮度、功率型LED外延片及芯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多基色荧光粉、散热机理的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快LED上游原材料如衬底、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超高纯气体、荧光粉、高性能环氧树脂、有机硅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等关键生产设备和仪器的量产和应用,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LED产业链。推进景观照明、液晶显示背光源、户外大屏幕显示以及室内商业照明等应用。加快LED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制定,完善LED标准体系。增强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加快***LED器件、光源检测机构的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促进LED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10、太阳能光伏
重点支持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生产技术,突破薄型化硅片切割技术,提高硅片质量。支持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开发与应用。鼓励光伏用逆变器、控制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激光切割、刻蚀、丝网印刷以及封装检测等设备,鼓励开发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生产线。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生产技术,扩大建筑附着光伏(BAPV组件应用范围。鼓励发展坩埚、高纯石墨、碳碳复合材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胶、电子浆料、线切割液、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玻璃等配套材料。
鼓励光伏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及应用拓展,积极关注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应用市场,支持小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离网系统研发及应用。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光伏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检测认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检测、系统工程验收、**池建设、标准制订推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共**务。支持骨干企业增强技术**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2: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突破高性能CPU、移动通信芯片、DSP等**通用芯片,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数字电视、射频识别等量大面广芯片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持续支持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的建设和8英寸/6英寸工艺制造线的改造升级。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互联镀铜设备、外延炉、光刻匀胶显影设备等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加快提升***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水平和能力,组织多种形态的技术**平台。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重点支持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RFID模块及器件、绿色电池、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印刷电路板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设备工艺研发,有效支撑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以及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重点支持6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完善配套产业链。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PDP产品性能。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克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开展三维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LED)。重点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芯片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散热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国产MOCVD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MO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建设。
太阳能光伏支持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鼓励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发。**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突破平板式PECVD、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效切割机等设备瓶颈。支持控制器、逆变器等配套部件和石墨、坩锅、电子浆料、TCO玻璃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样化、宽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应用,拓展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市场。
 
11信息技术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产用合作,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服务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综合集成应用与业务协同**,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集成化信息管理,提高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针对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子元器件、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3:重点应用电子产品
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等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机床电子。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精度高速控制和数字化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大力发展中**数控系统;加强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
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医疗电子。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
金融电子。重点支持金融IC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取款机、清分机、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
电力电子。大力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快速恢复二极管(FRD)等高频场控电力电子芯片和模块的技术**与产业化;重点解决高阻区熔硅单晶、陶瓷覆铜板、铝碳化硅基板、结构件等制造技术;积极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和氮化镓)和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功率密度、高性能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建立***的高频场控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测试平台,制定和完善电力电子器件标准。
 
以上资料摘自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部网站,由**的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商深圳晶光华电子有限公司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