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陷“质量门” 中成药为何屡中招

分享到:
点击量: 192417

  同仁堂,作为国内中成药企业中无法撼动的***,近来却由于种种超标事件陷入了“质量门”,并被挖出一年内出现三次超标丑闻。超标事件对同仁堂打击不小,导致其股价一度受到影响。社会的质疑由此而生,我们不能说同仁堂会从此一蹶不振,但其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无疑会受一定的影响。

   是什么让这天之骄子陷入了如此田地?同仁堂是真的已经开始堕落还是另有缘由?

  众所周知,同仁堂所生产的药品是中成药,由于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无其他化学药品的添加,其以性能温和、**、副作用小为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而正因为其以中药材为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原料药——中药材所占的比重可想而知。

  我国的中药材产业,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这与市场及地域不无关系。而产业一旦分散,将不便于监管,监管缺失必定导致双重甚至多重标准的产生。同仁堂的中药材原料药虽然有统一的进货渠道,但是仍不能保证原材料从生产到基础加工的过程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所有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之处。

  中药材从种植开始,就有可能产生各种重金属及农药的残留。

  首先是土地的影响。虽然现在以各种高科技技术控制湿度、温度,让中药材的种植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土地的质量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该地域属于重工业污染区,或者土地有一定的金属残留都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重金属被植物吸收而残留不无可能。

   其次,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生长,种植户都会喷洒一定量的农药,农药残留影响药材品质及我国中药材的出口的同时,对成品中成药的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一些不法商贩在中药材的熏制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药材的色泽、光泽,甚至为了增加中药材的重量,用硫磺等加以熏制,一旦用量过多,必定产生残留超标的情况。

  在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中,从中药材种植到熏制*后供应到药厂,各个阶段都可能有各种残留。通常,经过熏制的中药材基本上会直接通过各种渠道供应到药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贵重的中药材很可能被不法商贩进行“加工”,如冬虫夏草,商贩几乎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的想办法来加重其重量,以谋取更高的利益。

  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制作讲究各种药效的相生相克。汉森制药生产的四磨汤以槟榔入药一事曾引起轩然**,通过这件事也给消费者普及了知识,槟榔或许自身属于致癌物,但是经过各种药品的药效融合,对人体已经没有了致癌的风险。从这里可以充分说明,中药的成分不能单看某一种**的药性,而要结合各种药材的药效和药性综合来看。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残留与其他药材混合究竟会不会引发其他的药效反应呢?这还有待验证。

  当然,药品的各种超标事件除了药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而为之以外,我们不能否认一些药企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抛诸脑后。这除了药企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及良知之外,监管也切不可缺失。

  从中药材培育种植到成为中成药到消费者手中,每个过程都可能有潜在的危险,如果要彻底的消除这份威胁,必定要从源头抓起,否则,只会让人防不胜防。据悉,我国的中药材领域有许多规定有所缺失,这也是造成中药材领域今日乱象的一大原因。若现状不改,必定有更多的“同仁堂”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