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孕妇防辐射服**的回应真空谁来填

分享到:
点击量: 217314

  天气监测数据遭到质疑,气象部门回应;火车售票制度遭到质疑,铁路部门答复;食品质量遭到质疑,销售商家和生产厂家也得拿出个说法;但孕妇防辐射服被质疑,却一直等不到权威回应。穿还是不穿,孕妇们被这个巨大的管理真空悬吊在半空,至今不能落地。

  央视报道后,虽有号称**惟一一家防电磁辐射协会出来批评,称由非专业人士在非专业场合用非专业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极其轻率和不负责任的,但他们同样没有拿出让消费者释怀的科学证据。

  事实上,陈峰实验室负责人此后也在微博上解释,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一种探索性实验。但这种探索恰好也说明,防辐射服的权威认证的确还存在巨大真空:电磁污染严重现状之下,国家检测标准并未出台,没有权威机构对众多电器在一个房间内的辐射累加进行检测,没有人证实电磁波会不会进入防辐射服内产生反射叠加,在太多问题需要回答时,新闻媒体的勇于发问以及个人实验的勇于探索,恰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相较之下,所谓行业协会在没有摆出证据之下的“急急反驳”,着实让人心生疑窦。

  我们应该不会忘记去年北京小学生张皓的蘑菇实验,他以“市场上九成蘑菇含有荧光增白剂”的个体实验PK北京市食安办“九成蘑菇合格”的权威抽检,甚至有中国食用菌协会公开表示“不相信小学生”,但民意投票却压倒性地选择“相信小学生”。此事一度引发舆论大讨论,所谓权威不能取信于民的现状令人深思。

  权威机构要想取信于民,或该先学会“信民”。昨天人民日报有评论称,“近年来诸多群体性事件,究其实质,大多源于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不妨将此话举一反三用于类似消费现象上,近年来诸多群体不信任事件,也是源于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权威机构对“民间质疑”动不动就脸红耳赤真是大可不必。一个行业声誉如何,不在于质疑多不多,而在于有关部门面对质疑时的态度是否虚心,是否负责求证并及时回应。“一贯反对”的思维,天然把出于善意的媒体监督和个体探索瞬间推到管理的对立面,这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伤害了民谏的积极性。

  更何况,在一个现代社会,任何规范都不是谁说了算,而只有经过多种声音的博弈,才能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管理者对质疑的尊重和互动,不但可促进行业规范尽早建立完善,也能有效避免消费者信心在管理真空中不断流失。

  消费者不能总吃哑巴亏。输给小学生、输给央视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要么睁只眼闭只眼,输不怕;要么无理声更高,输不起。如此,当消费领域的群体倒戈现象愈演愈烈时,可休怪民间质疑乱了秩序,当是霸道管理输了民心。(作者: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