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进入 发射*后准备阶段

分享到:
点击量: 221794 来源: 深圳特区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深圳特区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月26日电(特派记者 綦伟 宁刚)“天宫一号”发射已选定在29日至30日之间择机实施。今天,“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已进入发射*后准备阶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表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记者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了解到,今天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结果显示,各参试系统技术状态正确,功能、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各类预案演练到位,发射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完全具备执行发射的条件。

  今天下午,发射场组织实施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为后续的推进剂加注做好了准备。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陆晋荣介绍,这些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入了发射*后准备阶段。

  崔吉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定于27日至30日间实施“天宫一号”发射,但据天气预报,发射场在27日和28日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所以*终将发射选定在29日至30日间择机实施。

  据悉,火箭发射对气象条件的基本要**,地面平均风速不能超过10米,另外高空风速也是影响火箭发射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部门正在密切关注发射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利用全新的“集合天气预报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

  “天宫一号”比“神七”

  任务流程缩短21.5天

  ――对话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

  地处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目前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组建53年来,这里见证了****颗人造地球卫星、**枚远程运载火箭和**艘飞船等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个**”。

  再过几天,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上的“天宫一号”,将从这里起航,奔赴茫茫太空,执行我国**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

  发射场系统共有100多项技术状态变化

  记者:针对“天宫一号”发射,发射场做了些什么工作?

  崔吉俊:“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全新研制了目标飞行器,运载火箭进行了170余项技术状态的更改。这些变化,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的技术需求,我们在原有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基础上,适应发射“天宫一号”的要求,进行了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

  我们新建了航天器加注扣罩厂房,改扩建测发控制楼,升级改造测发指挥显示系统,更新研制东风中心计算机系统,新研了高精度测量系统等。

  “天宫一号”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21.5天

  记者:与神舟七号相比,“天宫一号”实验流程有哪些变化?

  崔吉俊:针对交会对接任务高频度发射的特点,我们研制形成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测试发射流程和载人飞船通用测试发射技术流程,采用“一次扣罩”方案取代“两次扣罩”方案,实现了物流、飞船加注扣罩流程、临射检查程序、飞船测试流程以及船箭对接后联合操作项目的优化,减少了5次室外转运和7次吊装,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了21.5天。

  试验条件做了5个方面的改进

  记者:交会对接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发射中心实验条件有哪些相应的改进?

  崔吉俊:改进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升级改造了测发指挥显示系统,拓展了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了辅助决策自动化水平。二是更新改造了东风中心计算机及指挥显示系统,提升了任务状态变化适应能力,实现了测发、测控指挥决策资源的共享。三是研制了共用光纤射频转发系统。解决了脐带塔复杂钢结构条件下无线信号多路径干扰的问题,实现了目标飞行器和测控设备共用无线信号的转发。四是开发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实现了全系统、全流程、全员额训练。五是针对影响和制约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实施的重难点问题,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攻关,为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新华社酒泉9月26日电)

  上海高中生提交的方案被采纳

  4种濒危植物种子将上太空

  深圳特区报讯 据《新闻晨报》报道,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宇航学会获悉,上海市闵行三中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已确定被采纳,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将搭载“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希望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令种子产生变异,使它们可能更加适宜存活和繁衍。

  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包括:

  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植物,现仅存一株,是国家**保护濒危种。

  大树杜鹃:濒危种,仅分布于云南局部海拔2100至2400米常绿阔叶林中。

  珙桐: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

  望天树:只有在中国云南才生长的特产**树种。

  曾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大军一员

  广东老兵:“我回来了”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綦伟 宁刚 文/图

  没想到,在遥远的大西北戈壁滩上,能听到“白话”(广州话);更没想到,讲“白话”的老人竟然是当年参与组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代航天老兵。今天下午,记者与来自肇庆的莫沛德老人在东风航天城偶遇,发鬓雪白的古稀老人讲起当年峥嵘岁月,深情中透出豪情。

  守秘 连父母妻儿都不告诉的工作

  按**上的通行说法,莫沛德老人算是“53年的兵”。1958年,被提拔为排长的莫沛德被一纸调令调到了茫茫戈壁滩上的东风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莫沛德从此与中国航天结缘,“当时我们都是降**使用的,营长当连长,连长当排长,我就由排长变成了操作手。”

  当时的东风基地,官兵们住的不过是几栋筒子楼。**,刚抵达基地的莫沛德经过走廊时,巧遇了原**师政委吕琳。“在**里曾听说吕政委出国了,但去哪个国家没有人知道,没想到竟在基地里见了面。”莫沛德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是一项绝顶机密的事业。

  守秘,就是有关工作的一切,连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也不能说。莫沛德说,当时写信的对象有严格规定,除了直系亲属或有经济联系的人以外,不允许通信;写信的内容,也只限于问候平安和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只字不提;每一封信,都要经由上级审查方能寄出。

  生死 将士科学家只为打出争气弹

  指着一张照片中的老战友,莫沛德语气沉重。老战友是陈赓大将的侄子,名叫陈耀鹏。1966年,在****枚核导弹试验任务中,陈耀鹏和刘仕贵是二分队中全程照料原子弹的两位助理工程师。从原子弹的出厂、运输到发射前的测试,两人连续长时间地与原子弹相处。“虽然身穿防护服,两人的身体仍受到了辐射的严重损伤。”

  莫沛德说:“条件所限,防护服并不是人人都配备。”他作为二分队队长,和其他处在离原子弹10几米的工作岗位上的战士们一样,只是在胸前别着一支测辐射剂量的“原子笔”。“规定剂量超过了红线要马上报告,可当时的紧张让每个人都忘掉了这个规定。”

  45年前那个夜晚,发射场上亮如白昼。砭肌的寒风中,聂荣臻和钱学森来到原子弹、导弹连接现场。“聂帅和钱老没有作什么指示,只是让中队长拿了两张椅子,就坐在离导弹和原子弹四五米的地方,抬头看着大家工作。”莫沛德说,这是无声的力量,这么大的领导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欣慰 中国“天宫”将上天

  加上这一次,莫沛德是退休后第三次回到奉献了26个春秋的东风航天城了。看了“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这次再来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当我再次站到发射架前时,心里真想大喊――‘我回来了’!”莫沛德指着照片对记者说。

  照片背景上,蓝色的发射架上,书写着红色大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莫沛德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未来也将有自己的太空空间站;中国的航天基地由一变四,未来海南卫星发射中心也将崛起。身为**代中国航天老兵,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深圳特区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