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铅风暴: 500米卫生防护线与“血铅”存疑

分享到:
点击量: 227981 来源: 21世纪网
 6月13日,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海久)工厂大门口的招牌已被取下,虽然厂房里还堆放着不少半成品电池,但是已经看不到生产的设备。

  铅酸电池生产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浙江海久也曾经人声鼎沸。如今,喧闹不再。工厂后门附近,与车间仅约20米之隔,建有两栋3层楼的职工宿舍里。这里曾经被员工们当做一种福利分房。有了一间宿舍,就能把家人都接过来一起住,不用在附近村子里租房。

  在浙江海久血铅超标事件被公众知晓之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就痛批,“在厂区里建宿舍,这是**不允许的。”

  实际上,因为各地环境监管的标准不一,目前虽有浙江、广东等省要求铅酸电池企业暂停生产,但江西、安徽等地却并没有这样的措施。而在这样的显示情况下,许多人质疑,这种污染企业会梯度转移。

  即使对于提出暂停生产的省份,王敬忠也不禁担心,仅以500米的防护距离作为能否生产的标准,可能会养出“懒汉”。

  血铅中毒源于“个人卫生”?

  与浙江海久仅一条马路之隔的西坝头村,在此次事件中有村民被查出铅超标。

  实际上,在后来环保部的通报中说明:经监测,浙江海久周边土壤、水环境和农作物铅浓度符合标准。但周边村子里的居民们并不相信。

  “我们希望这个厂能搬走,而且也应该给我们这些村民一些补偿。”

  但浙江海久副总经理赵国根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厂区没有搬迁的说法,要看政府之后的政策,决定厂是继续存在还是关停掉。”

  在他看来,村民们有关赔偿的要求也多少有些“无理”。“对当地921个村民进行了血铅检测,*后只有5人超标,并不能证明是我们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赵国根辩解,村民超标是因为他们把房屋出租给了浙江海久的职工,职工可能在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情况下,把铅尘带出厂区,间接造成村民血铅超标。

  在位于浙江海久工厂后门附近的职工澡堂处,可以看见提醒员工下班前洗澡、换衣的告示牌,澡堂的墙上也贴着不许儿童进入厂区、更不能在职工澡堂洗澡的通知。但这些通知、告示看起来很新,显然是出事以后才做的。

  实际上,除了“个人卫生”问题,真正至人铅中毒的罪魁祸首是,生产环境中的环保措施不达标。

  环保部在通报浙江海久血铅超标的查出情况时提及:企业车间内防护措施不到位,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力。浙江海久组装车间风焊工位多个排风管存在裂缝或孔洞,造成抽风效率低下、铅尘存在无组织排放。

  组装车间工人何菊香介绍,自己所在的包装环节,相对是比较干净的,但仍要接触一些铅尘、铅粉。而海久车间每个工人的工作台上并没有配备腹压吸空的吸尘设备。“工厂每个月发给我们两个医用口罩,但是也没要求我们必须带,所以我们也不用。”

  制做板栅的员工方正和,工作环境中因为铅烟较多,所以配备了吸尘设备,但却不是每一次生产都开启,“打开了效果也不怎么好。”

  监管乏力

  据了解,国内企业要具备生产铅酸电池的资格,须首先获得国家蓄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21家生产许可证检验机构的检验,并获得相应检验机构颁发的许可证。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理事长范广雨坦言,早在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在铅酸电池行业实施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环保不达标列为否决项,“但目前从事铅酸电池生产的3000家企业中,只有1200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

  实际上,根据今年3月1日实施的《铅酸蓄电池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来看,生产许可证更多的还是强调电池的性能。环保方面的提及,只是要求使用和配备废水处理、铅尘收集净化处理、铅烟收集净化处理的设施,或是要求提供环保部门出具的相关监测报告。

  但这些监测报告或许并不可信。

  比如,去年浙江海久就通过了上市环保审查。浙江省环保厅官网上“关于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公示”认为,“项目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海久血铅超标时间发生后,环保部的查处同步才提及:德清县卫生部门曾多次对该企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都发现该公司车间内存在铅尘、铅烟超标情况,但未有效督促企业整改。

  据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去年,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了14起,其中有9起是血铅事件。今年1-5月份又发生了7起,这7起都是血铅问题。

  对此,环保部于今年5月18日颁发了《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并称将用*严厉的手段来**整治铅蓄电池行业、铅再生行业,努力遏制铅污染事故多发的态势。

  按照目前的事态发展看,这个*严厉的手段似乎是指所有企业必须达标500米的防护距离。

  德清县卫生局外宣办工作人员朱建福告诉记者,卫生部只是出台了500米防护距离的标准,具体的执行还是靠环保局。他同时表示,“卫生局负责检测车间环境,浙江海久也有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情况。我们要求过整改,也给过处罚,但是确实做不到天天监督。”

  他透露,企业每年都会安排员工体检,而涉铅员工从职业卫生上来说只有血铅水平超过600 ug/L才是铅中毒。

  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血铅大于等于600 ug/L或者尿铅大于等于120 ug/L为轻度中毒。观察对象在观察期间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或进行驱铅实验明确是否为轻度铅中毒。

  轻度、中度中毒**后可恢复原工作,不必调离铅作业;重度中毒情况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和休息。

  “生产环境”法规空白

  “工厂每年组织体检,如果超标就**,治好了又能正常上班,对于涉铅工种来说,铅超标的情况经常发生。” 方正和对记者表示。

  在美国,2003年统计的前100种飞逸性铅排放源中,电池制造商排放占总飞逸性排放量的0;前100种点铅排放源中,电池制造商排放占总点源铅排放量的4%以下。基于此,EPA(美国环保署)已经从主要污染源列表中删除了铅酸蓄电池制造。

  同样一个产业在中美有这么大的距离,除了两国在生产设备上存在差异之外,对于清洁生产、环保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同,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均向记者透露,国家没有铅酸电池清洁生产的强制性细化条文,这也是此次浙江海久铅酸超标事件出现后,把500米卫生防护距离作为一刀切标准的根本原因。

  环保部在去年11月出台了《铅酸蓄电池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试行)》,其中提及《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清洁生产标准 铅酸蓄电池行业(征求意见稿)》和《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20个细化标准。

  《清洁生产标准 铅酸蓄电池行业(征求意见稿)》,虽对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有标准要求,却未提及如何实现。

  《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除了对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有提及之外,环保部对于“生产环境”并无其他明确的要求,也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主要依据。

  在《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中规定,劳动者享有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的权利。但因为没有针对铅中毒的细化条款,很多员工并不知道针对涉铅环节,什么样的防护工具才能起到作用。

  显然,清洁生产标准、环保污染监管标准、卫生防护要求、职业病防治要求等一系列法规,都存在针对铅酸电池生产环境防护标准的细则空白。

  修订法规可能还需要时间,但血铅事件不断爆发的形势,使得决策层不得不下决心开展肃整风暴。

  6月16日,环境保护部表示,5月启动对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上市公司开展环保后督查,此次后督察将对未经过上市环保核查的已上市公司,进行逐一现场检查,而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则是检查重点。

  这次环保后督查主要针对沪、深两市共80家公司538家企业。涉及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铜矿、铅锌矿、镍钴矿、锡矿、锑矿和汞矿采选业等)、重有色金 属冶炼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冶炼等)、稀土矿山开采和冶炼分离以及铅蓄电池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其中近90%的公司曾向环境保护部和有关省级环保部门申请开展上市环保核查。这位负责人说,此次环保后督查以现场检查为主。环保后督查主要检查十个方面内容,其中包括,就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将重点检查是否越权审批,是否落实环评审批和验收要求的**防护距离。尤其对铅蓄电池生产及再生铅冶炼企业要检查其是否按《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履行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同时,涉重金属企业有新建涉铅建设项目的,还要核实是否取得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涉重企业尾矿库对周边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涉铅企业防护距离内是否有环境敏感点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等。

  南都电源(300068.SZ)新能源发展部投资经理赵朝云表示,已经接到了相关通知,现在正在等省里做细化的督查标准,“听说标准可能会在这周出台,主要还是看500米的防护距离会不会做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