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解译捕捉到汶川异常地震信息

分享到:
点击量: 264316 来源: 科学时报
  “对于雷达遥感解译工作,刚开始大家只是埋头解译,但后来感觉到一些情况无法解译、不可思议,大家就开始有了很多想法。”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微波遥感研究室主任邵芸作如上表示。
 
  邵芸在抗震救灾中做了大量遥感数据的应急解译工作,同时她感到,从遥感监测探测到的情况来看,震区的很多情况是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滑坡之多、规模之大、危害之重,史所罕见。如此多的物质运移显然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仅仅是地震能提供如此多的能量吗?显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合理地解释发生于地震灾区的这些巨型灾难性滑坡。”
 
  她了解到,一些科学家到震区实地作了调查,认为这里的气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震中有一定气体爆破,像气浪一样把物质喷发出来。虽然这一观点受到很多非议,但邵芸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灾前预防较之灾后救援更人道,也更经济。”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联合国减灾大会上这样表示。
 
  “我相信有**地震一定能够预报。”邵芸说,“就类似女性生孩子,会有一个很长的孕育过程,在临产前,会有阵痛。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地震的阵痛信息是什么,但我想,这种信息一定存在。”
 
  通过热、气体的排出,通过气体方面的差异、气热的异常、大气化学成分的异常,我们是否可以发展出更好的探测技术,探测到地震之前的信息?
 
  遥感所研究员魏成阶表示,从遥感监测到的一些地震现象来看,这次地震成因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从防灾的角度,汶川地震实际上给地震预报工作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确实有些新的想法因它而被提起,也提供了进一步开展工作的线索。
 
  邵芸同时建议,雷达遥感技术的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以及立体感强的优势,使其在各类灾害监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雷达图像的处理分析也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国家各个部门予以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要避免平时不重视、投入不足,灾时则“书到用时方嫌少”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