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古刹安装监测仪器

分享到:
点击量: 288607

  再过六年,保国寺大殿就要迎来它的千年大寿,为使这一珍贵的老建筑能延年益寿,从今年4月起,保国寺邀请有关建筑学专家,尝试古建筑的科技保护。
  
  昨日,在保国寺大殿,来自同济大学的教授汤众向市民讲述了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保护保国寺。而对这一举措,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则认为,保国寺这一木结构建筑之所以能千年不倒,在历史上也有过很多猜测和谜团,目前开展的这一科技保护有望从技术上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国内古建筑**运用科技保护

  众所周知,保国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古老的早期木构建筑,它所采用的木构技术,是11世纪*先进的代表。昨日,汤众感慨地说,保国寺周围地区的平均湿度达到70%,木构建筑要在如此高湿度的环境下生存千年,实属不易。

  为应对地下水、温湿度、振动、风以及地表沉降等外力对保国寺造成的结构影响,汤众他们将大殿分为 “九宫格”,上下左右都安插了监测器和探头,这些仪器很隐蔽地装在寺内的各个角落,外形同石柱差不多,更小的仪器就好似一张纸贴在柱子上,“这些仪器的安装不会影响游客游览保国寺。”汤众解释说,安装在各个地方的监测器,将每天24小时收集到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上,计算机则会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如果一有异常就会报警,“这样就能在**时间获知外力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已经或即将遇到的危险。”

  汤众称,此项技术运用在国内的古建筑保护上尚属**,此前,敦煌利用部分仪器测试过数据,但并没有对此分析,“甚至国外的技术也没有这么完整,因为国外的古建筑都是用石头的,木结构的根本看不到。”

  为让市民能更直观地了解这一方式,保国寺还特意开辟了陈列馆,设计了虚拟维护程序,市民可以从中了解保国寺大殿建筑信息和知识。

  比故宫的保护还要科学

  汤众解释说,该项目将分为5年实施。下一步,他们将监测的内容扩展到保国寺的建筑材料木材本身,简单地说,也就是通过各种技术,让保国寺的工作人员尽早知道,大殿里的柱子、房顶下的梁,这些木头内芯是否发生了虫蛀、霉变。孟建耀说,以往古建筑尤其是木结构的建筑,一块地方蛀了就拆下来,用新木头补上,但长久如此,古建筑也就成了新建筑, “保国寺这么做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时将**信号消灭”。

  汤众也说,在建筑史上,保国寺可以与故宫媲美, “但现在对故宫的保护还是采用旧的坏了新的上,而保国寺的这一做法,可以为古建筑的保护提供范本。”

  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博处的徐建成副处长则风趣地将这个行动比喻为 “给年迈的老人做个全身CT”,他说,古建筑保护就和人维护健康一样,平时一定要保养,没查出什么来更好,万一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医治,如果等到大修,这古建筑肯定也吃不消了。
千年谜团有望揭开

  其实,除了保养和维护之外,孟建耀称,这一做法说不定还能破解保国寺大殿的建筑谜团。上了年纪的宁波人都知道,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大殿能保存至今,除了人们具有保护意识,还在于本身的几个建筑谜团,比如鸟不栖、鼠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

  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以来都有人争论,有的从建造材料黄桧木有气味解释,有的从结构、空气对流解释,但一直没有定论,而此次借助科技力量,通过对保国寺大殿环境、结构和材料等三方面的分析,以及长期的数据汇总,说不定这个千年谜团就能破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