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

分享到:
点击量: 224457

  液-固色谱法 液—液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它是根据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不同来进行分配的。

  ①液-固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吸附剂:一些多孔的固体颗粒物质,其表面常存在分散的吸附中心点。

  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X(液相)被流动相S带入色谱柱后,在随载液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X(液相)+nS(吸附)<==>X(吸附)+nS(液相)

  其作用机制是溶质分子X(液相)和溶剂分子S(液相)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吸附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K值较小:溶剂分子吸附力很强,被吸附的溶质分子很少,先流出色谱柱。

  K值较大:表示该组分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强,后流出色谱柱。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解吸平衡,就是液-固色谱分离的基础。

  

 

  ②液-固色谱法的吸附剂和流动相

  常用的液-固色谱吸附剂:薄膜型硅胶、全多孔型硅胶、薄膜型氧化铝、全多孔型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一般规律:对于固定相而言,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铜)之间的作用力很弱,分配比k较小,保留时间较短;但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很强,分配比k大,保留时间长。

  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试样要能够溶于流动相中

  流动相粘度较小

  流动相不能影响试样的检测

  常用的流动相:甲醇、乙醚、苯、乙腈、乙酸乙酯、吡啶等。

  ③液-固色谱法的应用

  常用于分离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含有不同类型或不;数量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的异构体;

  但液-固色谱法不宜用于分离同系物,因为液-固色谱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选择性不高。

  2.液-液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①液-液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的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液-液色谱法与液-液萃取法的基本原理相同,均服从分配定律:

  K=C固/C液

  K值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②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

  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

  一般地,正相色谱是固定液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而反相色谱是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正相色谱适宜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反相色谱则适宜于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

  ③液-液色谱法的固定相

  常用的固定液为有机液体,如极性的β,β′氧二丙腈(ODPN),非极性的十八烷(ODS)和异二十烷(SQ)等。

  缺点:涂渍固定液容易被流动相冲掉

  采用化学键合固定相则可以避免上述缺点

  使固定浓与担体之间形成化学键,例如在硅胶表面利用硅烷化反应:

  形成Si—O—Si—C型键,把固定液的分子结合到担体表面上

  

 

  优点:

  化学键合固定相无液坑,液层薄,传质速度快,无固定液的流失

  固定液上可以结合不同的官能团,改善分离效能

  固定液不会溶于流动相,有利于进行梯度洗提

  ④液-液色谱法的应用

  液-液色谱法既能分离极性化合物,又能分离非极性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烃、稠环、染料、留族等化合物。化合物中取代基的数目或性质不同,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均可以用液-液色谱进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法

  原理: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被测离子进行可逆交换,由于被测离子在交换剂上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作用力)而被分离。

  ①离子交换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聚合物的分子骨架上连接着活性基团,如—SO3-,

  —N(CH3)3+等。

  为了保持离子交换树脂的电中性,活性基团上带有电荷数相同但正、负号相反的离子X,称为反离子。

  活性基团上的反离子可以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被测离子发生交换:

  

 

  离子交换色谱的分配过程是交换与洗脱过程。交换达到平衡时:

  

 

  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②溶剂和固定相

  两种类型:多孔性树脂与薄壳型树脂

  多孔性树脂:极小的球型离子交换树脂,能分离复杂样品,进样量较大;缺点是机械强度不高,不能耐受压力。

  薄壳型离子交换树脂:在玻璃微球上涂以薄层的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树脂柱效高,当流动相成分发生变化时,不会膨胀或压缩;缺点是但柱子容量小,进样量不宜太多。

  ③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应用

  主要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凡是在流动相中能够电离的物质都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分离。

  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凝肤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

  凝胶是一种多孔性的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布满孔隙,能被流动相浸润,吸附性很小。凝胶色谱法的分离机制是根据分子的体积大小和形状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

  ①凝胶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体积大于凝胶孔隙的分子,由于不能进入孔隙而被排阻,直接从表面流过,先流出色谱柱;

  小分子可以渗入大大小小的凝胶孔隙中而完全不受排阻,然后又从孔隙中出来随载液流动,后流出色谱柱;

  中等体积的分子可以渗入较大的孔隙中,但受到较小孔隙的排阻,介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按分子尺寸大小的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

  ②凝胶色谱法的固定相

  软质凝胶、半硬质凝胶和硬质凝胶三种。

  ③凝胶色谱法的应用特点

  保留时间是分子尺寸的函数,适宜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400~8×105的任何类型的化合物

  保留时间短,色谱峰窄,容易检测

  固定相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弱,趁于零,柱的寿命长

  不能分辨分子大小相近的化合物,分子量相差需在10%以上时才能得到分离